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49|回复: 15

一篇谈太极拳效果的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3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闲云也和 于 2023-11-23 10:25 编辑

效果是检验拳法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杂谈怎样正确习练太极拳
                                                                            浦汉健
引言
      
       年前从《武魂》2008年第12期读到主编的一封信,信中说,“很多练太极(拳)的人,身体都练坏了”,感到不可思议。太极拳一向是以能健身而著称的。尽管我向来认为习练太极拳并不能包治百病让人都长命百岁,也不能包打天下,如果说很多人没练出名堂,我是毫不怀疑的;但也不至于“练坏”身体吧。尤其是对“很多”这个词有些难以接受。带着疑惑给常学刚副主编发了封信。常先生回复说确实“很多”,可能是不得法。并嘱我谈谈怎样正确习练太极拳的问题。
       我未加多思就答应了。可是静下来一想,这个话题已经有数不清的人谈过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各种武术杂志相继诞生以来,几乎每期都有关于怎样习练太极拳的文章。单是《武魂》上发表过的恐怕就有几百篇。其中除了极少数是假冒伪劣传人卖的假药或玄学家、道德家的高论外,绝大多数谈得还是比较实在的。照理说,这么多指导性的文章应该使很多人练好身体才对,怎么反是把身体练坏了呢?从教学师资力量看,既有大师级正宗传人,也有民间精英。即使是刚学会的现炒热卖的辅导员,虽然火候差了点,但也强似做广播操吧。假如我再凑上一篇让人似曾相识的习练法之类的东西,其结果无非再增添几位练坏身体的。除此之外恐怕不会有更好的结果。所以说这是难题。但是已经答应的事,就谈谈吧。聊供参考,不当之处仍请方家指正。
   
        太极拳是武术,也是一种体育运动。练太极拳首先要得法。不仅练太极拳不得法不会有效,做任何事如果不得法都难以奏效。那么,怎样练才得法呢,现在数以千计的谈练法的大作不仅没有使人把身体练好,反而练坏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先举一个例子吧。有一位熟人常年腹泻,久治不愈。偶识省立医院一位专家,看了他厚厚一叠病历以及病历上写的处方,说,药都是对的,下次服药前把药加一下温。熟人遵嘱吃药一次见效。可见“服用前把药加温”是个关键的方法。可是我们知道,西药通常没有要求“加温”服用的。药瓶子上除了贴着的服用说明也只印着服用时间、次数、数量等方法要求,顶多加上“多吃中毒,少吃无效,不吃浪费”的箴言忠告。由此可知,不仅要对症下药,还得科学合理地服药,这才是见效的前提。凡说明书上写的方法要求都是带有普遍性的,是科学提炼的结果,对一般病人无疑是正确的合理的。现在加温服用立马见效,说明有些病人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不能一律教条地按照常规的说明书。练太极拳得法与否和这个例子不是相通的吗?常规的习练方法每一篇太极拳“说明书”上都写着了,具体到每个服太极拳这味药的人,该不该加温,怎么加温,这些说明书上没有的写的该如何对待,那就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因人而异了。这就象不能照背兵法条令去打仗,看着棋谱跟人下棋一样。数以千计的太极拳习练文章大多是相互传抄的要领,如果再缺少明师指点,其效果可想而知。
        正因为习练太极拳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方法的正确与否也是因人而异的。而方法的选取是根据不同目的来的;不同的方法其效果是不同的。有的人因为太极拳中含有某些古代哲理,就提出要先学习古代哲学著作才能学好太极拳,这种见解显然是错误的。哲学是可以用来指导一切科学的科学,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某一门具体的学科,就象中医学中也包含哲理,先学好古代哲学著作并不等于学会中医;学太极拳也是这样,必须按照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而绝不是先学好《道德经》之类,这是由学习太极拳的目的决定的。
        目前服用太极拳这味药的主要有三类:一类为健身治病,一类为竞赛表演,一类为防身技击。各类人目的不同,在习练方法和具体要求上就有所不同,其正确与否的标准也要因人而异。凡是有明确目的,且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都应列入正确之列;凡是与预期目的相左,搞死都不见效的,哪怕把太极拳的理论背得滚瓜烂熟,吹得天花乱坠,都不在得法之列。
        为健身治病习练太极拳的人数最多,队伍最雄壮。他们大多没有武功基础,妇女居多,年龄偏大,故有老太太拳之美誉。多因年轻时不尚体育,在拳架动作的协调性、准确性等方面没有任何优势。假如用专业运动员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恐怕很难找到几个标准的动作。但是只要身体健康了,病治好了,就是正确的、得法的。我的一位邻居年轻时腰部受工伤,退休后腰腿痛病发作,整天拄着棍子佝着腰,行走十分困难。后来跟人坚持练那种被某些名人看不起的24式太极拳。几个月下来,腿不痛了,腰挺直了,棍子也扔了。别人跟他开玩笑说:“这下你不用买龙牡壮骨粉了。”也有人说,他打的什么呀,哪象太极拳!其实打得象不象,对于一个病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病治好。太极拳动作的正确与否,不是能否治病的主要配方。即使是动作十分精到的著名太极拳家中,不是也不乏中风、瘫痪、得癌症、心脑血管病的吗?或许正因为这样,才有“很多”人把身体练坏了的说法吧!
        那么造成这种把身体练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隐藏在练坏身体背后的杀手,既不是太极拳动作的正确与否,也不是那些讲不完扯不清的方法要领与体会,而是没有采用或不知道合理的“加温”方法。
        太极拳只是体育健身的一种形式,而健身的方法不知有多少。至于健康,那更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综合性工程。毛主席总结他的老师徐特立(1877.2.1-1968.11.28)老人长寿的秘诀是:主要吃素,经常走路,遇事不怒,劳逸有度。这十六个字箴言告诉我们,一要注意饮食,营养要合理搭配。请千万不要理解为一定要以素为主,有爱吃肉的会有疑义。不过,天天吃山珍海味未必是好事。我的一位同事,身体很好。有年冬天听说中年人要进补,便吃了一支红参。结果补得满脸红肿,成为进补佳话,流传多年。再说,一个人即使功夫再好也受不了一包耗子药。可以吃什么怎么吃是很重要的。要不古人怎么会说“民以食为天”呢!二要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加强锻炼身体。体育运动可以刺激心血管,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或保持骨骼肌肉功能。所以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三要注意心理健康,与人和谐相处,宽容大度。做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宠辱不惊;达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境地。中医认为,怒喜思悲恐这五志与肝心脾肺肾五脏是相关的,不可不引起习练太极拳者的充分注意。四是指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事物和活动。“很多”人练坏身体可能与劳逸无度的关系最大。有些太极拳家年轻时功夫很好,到了晚年却身体不佳。多因体力严重透支,补给不足造成阴阳失衡所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为实现“耄耋御众”的理想,不惜年老体衰,不顾疲劳,有求必应,长期奔波。无论春夏秋冬,下雨刮风,都按时到场。更为不利的是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地方的教学都没有正规的训练堂馆。甚至连一些名家也象菜市场边上的地摊小贩,朝朝暮暮,严寒酷暑,风霜雨雪,都在露天教拳。“避风如避箭”。天长日久受了风寒全然不觉。一旦引发疾病,便难以痊愈。目前所见的太极拳的练法其实是辛亥革命后由杨橙甫等推行的文练法。这种练法实际上是在意念导引下要求呼吸与动作配合的一种气功。由于气功的调息讲究细长慢匀,所以动作上也就比较慢。假如是冬天,尤其在北方,没有气功基础的人不可能较快调动内气产生热量,手脚和身上都是凉的。加上在寒风侵袭下受冷,无疑雪上加霜。不仅不利于健身,反而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等方面疾病。
        因此我们说,以健身治病为目的,那么只要能治好病,把身体练好,哪怕没有一个动作是规范的,都应算在正确之列;动作再准确,假如不会加温,同样可能致病。至于病好后想提高拳艺,那另有一套正确得法的标准。
        为竞赛表演的太极拳,其正确与否的标准与为健身治病的不同。它不仅在动作上有严格的要求,还有时间、服装等限制以及其它的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了目前太极拳的较高规格的展示。参赛者以专业运动员为主。他们大多自小参加武术训练,基本功扎实,动作准确。即使这样,为了赢得高分,在平时训练中依然一丝不苟,一个动作往往要千百次反复,直到精熟。高强度高标准的训练,使他们在赢得高分的同时也往往损伤了身体。以至许多太极王子、太极皇后们的腰腿、肌腱、韧带、关节等积劳成疾。这种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专业运动员习练太极拳并不是为了健身治病,而是为了获得名次或荣誉,或者说是职业的需要,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
        那么,为竞赛表演的太极拳是以什么为标准呢,这种标准是否都符合太极拳应有的要求呢?
        评定运动员在竞赛中动作的标准,主要是裁判员根据竞赛规则对运动员动作的认定。竞赛套路及其规则的制订是有关人士对传统太极拳的提炼和某种特定的要求。这种提炼和要求既有符合太极拳框架结构的一面,又有不符合传统太极拳规律和要求的一面。裁判员认定运动员动作正确与否,并不是完全按照传统太极拳的要求和标准,而是羼入了长拳、体操、技巧等其他运动项目的要求和标准。较多地重视动作的连贯和顺、轻灵舒缓、柔韧协调等形式上的审美要求,轻视太极拳作为武术运动在技法上的攻防内涵和攻防动作的正确性与准确性。甚至把不正确的条令当作评分标准。例如太极拳中没有高腿动作,在分脚、蹬腿时膝关节都应该是弯曲的,不应该伸直。而在竞赛中却刻意要求将腿举成朝天蹬,或高悬腿。这类形式展示的是运动员良好的韧带和控腿能力,从美学或健身角度讲,都无可非议。可是从太极拳技法特征和太极拳发展的角度讲,都是不足取的,因为是相违的。
        太极拳的发展,从起初的陈家炮捶到杨家太极拳,再到全佑-吴鉴泉的吴式太极拳,走的是一条由外家拳向内家拳逐步演化的路子。这条 路子的轨迹可以通过其基本的拳法特征和由此总结的拳理清楚地看出来。尽管目前可能仍有人认为中国武术不分内外家,但是从事实上(实践)上看,无论在基本特征上还是战术思想(即拳理)上都有明显不同。例如,外家拳的身法要领是“挺胸、收腹、敛臀”等,内家拳则是“涵胸、拔背、裹裆、护肫”等。武术都讲踢打摔拿。外家拳以梢节踢打为主,内家拳以中根节摔打为长。内家拳讲究足起往膝、膝起望怀,体现近身短打的特征,故一般不用足尖,而用足前掌提踢,因此,足尖是勾起的。这就不应该出现长拳类那种绷直脚面踢人和“力达足尖”的要求。同时,内家拳的出手强调整劲,也不会“力达拳面”。如果我们认真仔细探索各种拳术的技法奥秘,那么,不仅会发现拳术应该分内外家,而且就内家拳而言,也还是可以再细分的。因为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些搞研究和担任领导职务的著名的武术家还分不清形意拳和心意拳。他们以为这两者是一回事。实际上尽管这两种拳有着某种渊源关系,用的是一种拳谱,但是在打法上是大相径庭的。使用同一种拳谱打出两种不同的拳,或者两种不同的拳种之间“借用”拳谱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单拳谱拳理有相似、借用、仿制、共享的现象,在拳法上也存在相似、借用、仿制、共享等现象。例如查拳中的劈山靠和心意拳的挑翎、杨式太极拳的野马分鬃就属于这类现象。出现这类现象很正常,不是坏事,而是好事。它不仅表明中华武术理于一本,形为万殊,而且表明任何一支拳术都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故步自封,而是能相互借鉴,不断取长补短,积极奋发,不断开拓。这也正是中华武术的生命力之所在。
        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杨禄禅改造陈家拳,汲取善扑营中摔跌之法,强化了快摔,故称雄京城于一时。历经三代至杨澄甫,不传武练法(快拳散打),专教以健身为主的文练(慢拳),成为现代太极拳的标志。全佑吴鉴泉父子则在继承杨式老架子的基础上又有改进。将大架子改为小架子是有历史意义的。这个变化基本上完成了把太极拳由外家拳向内家拳演化的主体工程。吴鉴泉将大弓步改为川字步,使重心前移,便于后腿的提踢;步幅变小,有利于体现内家拳进身短打的“打人如走路”的特征。假如继续采用重心在弓箭步中间的大弓步,后腿提起时重心需要前移,从速度上讲比较慢,容易被动,这就是拳谱上说的双重则滞。由于太极拳文练易于被人接受,以及大量文人的加入,在迅速普及文练的同时,减缓了太极拳向内家拳转化的进度。因此,仍有大量的外家拳的动作残存在太极拳中。例如飞脚、摆莲腿等。所以说从拳法上看,太极拳仍处在外家拳向内家拳演化的过程中。
        任何事物的发展并不都是以是否新潮和普及范围的大小来作为正确与否的标志的,而是以更有效更适用更科学作为标志。流行的东西未必都是正确的、好的,正如流行性感冒绝不是好的东西一样。社会需求量的增大,曾一度使棉织品被化纤取代,但是最终人们认可棉织品;手工制作的古法宣纸工艺复杂,造价高,产量低,但是因其质量好,不腐不蠹,长寿千年,是高产的机械制作宣纸不能相比的,书画界求之若宝,一刀古法宣纸现在卖价三千多,国内外还供不应求;圈养鸡的产量提高了,可是人们仍然觉得土鸡好吃。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北京东来顺涮羊肉质量滑坡,社会反映惊动了毛主席。经陈云亲自调查,是改变了原材料和工艺流程造成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再现“杨无敌”的雄风?其“原材料和工艺流程”的改变不能说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近年来,竞赛套路长拳化趋势日益严重。大量加入腾空、跳跃等高难动作,从表演欣赏的角度看,确实是进步。但是从拳法发展的角度看,只能算作退步。据我所知,即使是长拳在过去也没有侧空翻、旋子之类动作,基本上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才开始从京剧、杂技、技巧等运动项目中引进的。安徽省武术队是1959年左右开始要求运动员学习筋斗的。因此,我们只能说在竞赛中获得高分的只是裁判员眼中按照规则评出的正确;假如用传统太极拳的眼光看,只有高佳敏等个别运动员好一些,合格的并不多。由于竞赛套路的影响力太大,以及对太极拳的基本要领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人对传统套路的练法反而以为是错的。例如看了董英杰的录象竟然说他没有立身中正。这些问题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以防身技击为目的的太极拳是怎样的,又该怎样习练才是正确和得法的呢?
         弄清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但是近百年来这个重要的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许多人不愿意真正下功夫去探讨。而这个问题不真正解决又怎么谈得上全面正确继承和弘扬太极拳呢?一位已故太极拳师说,现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在瞎捣鬼。这话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他又说,涵胸拔背这句话老论里没有,这是形意拳、八卦掌上的规矩。这反映出即使是杨澄甫的弟子也有没见过“老论”的。细想一下也不奇怪。过去的拳师为了吃饭,不可能轻易把东西都拿出来给弟子看,再说自己不动手写东西,只好由着弟子去发挥。老师的话,哪儿对哪儿,弟子也不敢轻易发问。等到十八年媳妇熬成婆,加上当时资料缺乏,也就不假思索了。诸如此类的情况很普遍。我们再看这几句:
     “用意不用力;意能使力”
     “尚守不尚攻;守能御攻”
     “尚柔不尚刚,柔能克刚”
乍一看,一般人谁不以为是太极拳的要领和原则?其实这是形意拳的十四要则中的最后三条。我在《怎样给太极拳下定义》一文中曾把杨澄甫的“十要”与形意拳的“十四要则”做了对比。因为那篇文章的主旨是说“太极拳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太极拳”,没有将两者展开。经过对比,大家不难看出,太极拳的要领从根本上讲与形意拳、八卦掌等其他内家拳的“规矩”是一致的。
        除了规矩一致,在拳法的速度、劲力等方面的方面的要求也是一致的。用向恺然的话说,就是“一如长拳”的。
        我这么说,“百分之九十九”的朋友要不高兴了:难道我们在瞎捣鬼?
        这到也不是。只是太极拳有文练与武练之分。现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是按文练法练的。这种打法是慢架子。慢架子是辛亥革命后许禹生创办北平体育研究社,聘请杨澄甫吴鉴泉传授太极拳时,由杨吴决定外传的架子。这套架子的打法是练功的架子,不能打人。当初杨澄甫之兄杨少侯不同意传慢架子,说“要传就传我们杨家原来的拳”。可见慢架子不是杨家原来的拳。但是因为慢架子容易学,不费力,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欢,终成燎原之势。以至今人已难窥其原貌。这是不足为怪的。杨澄甫也因长期不练快拳专习慢架子,以至遇到突发情况而失误,成为后来南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他的学生沈家桢用所学慢架拳法与人交手不能赢,遂请杨老师到家中单独传习。杨澄甫授之以快速势法、发劲等方法。沈家桢后来回忆说,这时方才悟出杨家拳法在技击上仍与陈家拳法相通。我们细查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中拳照,亦能看出其单式用法是形同少林拳对打的,原因就在于此。
        当我们研究太极拳史,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太极拳技法演练传习过程中的变化时,就会很自然地看到,自“杨无敌”后到1954年吴陈比武之间的近百年间,太极拳在各种技击比赛中均无建树。因此,文人们千方百计试图用慢架子的练法来解释太极拳技击上克敌制胜的做法,是徒劳的。在用李亦畲传下来的太极拳理论解释不了慢架子在技击上的作用时,用“太极十年不出门”来搪塞是说不过去的。如果说“形意一年打死人”有些夸张,但至少达到初级技击水平,那么,凡是练过太极拳老架子、练过太极低架、快拳、散手、势法、劲法的同样可以说太极拳根本不用十年,一年就够了。
        由于近百年来太极拳是以慢架公开露面的,它的实战技法已经被深深掩藏在民间。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大多为望文生义的所谓技法,是不能实战的,不能体现太极拳的真正面貌和风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许多文人至今一味认为推手就是技击,并将推手建立在要求对方完全放松、不用力的基础上,还十分荒谬地要求对方“不丢不顶”,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推手的本义和方法要领。把原本是用于进身用招的练习方法误以为实战技法,将原来是自己应该用“四两”去拨对方“千斤”,改成叫对方完全不用力,然后自己用“四两”的力去拨对方一两都没有的力,还美其名曰:这是太极劲!近几年这种现象越演越烈。甚至拍出耄耋“大师”坐在凳子上发人出去的录象或照片,放到网上、杂志上,去忽悠不明个中奥妙的年轻人。这种做法很不好。它不是展示真正的太极功夫,而是亵渎太极拳。它除了蒙蔽不谙真谛的人之外,于太极拳与其本人均无好处——万一来个不信邪的楞小子,难免露出麒麟皮下的马脚的。最近香港程克锦先生、杨梦兰女士和内地有识之士大多醒悟,并撰文批评这种假冒伪劣的行为。相信澄清事实的为期不会太远。
        太极拳的防身技击是散手。它要求“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如猿猴,手似运球”。不少人看了吴陈比武感到不是想象中的那种神话故事般的“太极拳”,大失所望,甚至污言相溅;看了王占军的陈式太极散手,又有人说是假打。这些都是因为误解太极拳和不懂太极散手造成的现象。无论是吴陈比武,还是王占军的打法,都是太极拳散手技击的真实打法。而且都打得比较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们的打法都体现了太极拳的神速莫测,虚实变化等战术,尤其是王占军更体现出“以发掷抛劲为主”的进身短打的技法特色。只是对手有用下劈腿的动作,给人疑义,似乎不是太极拳的对打。对太极散手献疑最多的是“怎么不见太极拳架中的一招半式”。我曾在黑板上写过两个草书字,再用正楷和行书分别写“天意”两字,然后提问:这两个字的几种写法一样吗?接着再指出其中变化的原因。假如我们把练拳架(套路)比做习正楷,那么,单式就是行书,实战技击就是草书。凡习草书均须有楷书功底方才根基扎实,酣畅淋漓,矫如游龙,势如江涌;倘单习楷书,不习草书,并无不可,只是不会草书罢了,但既然学书为何不愿意多了解一点东西呢?习太极拳与习书的道理是相通的,与解放军的练兵与打仗也是相通的。平时操练正步走,齐刷刷的可以走出军威,但在战场上是不能也不会那样走的。
        所以说,以防身技击为目的的太极拳自有独特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是真正会太极拳技击方法的人不多,才出现五花八门的做法和解释。
        总而言之,无论你练太极拳是什么目的,只要有明师指导,按照它应有的规律和要求去练,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就是正确的练法。
        (本文发表在《武魂》2009年第5、6两期上。但在发表时被编辑缩了水,将其中内家拳部分缩掉了。这里是原稿,当以此为准。)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从善如流 + 3 受益匪浅!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3-11-23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养生和锻炼顺其自然!
发表于 2023-11-23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照奎在焦作市教拳演示时突发脑溢血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善如流 发表于 2023-11-23 11:11
陈照奎在焦作市教拳演示时突发脑溢血

什么时候的事?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从善如流 + 3 欢迎新朋友!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3-11-23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杨无敌=杨澄甫活了53岁
发表于 2023-11-23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太极拳大师也不知道“用意不用力”吗
发表于 2023-11-23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闲云也和老师的美文佳作《一篇谈太极拳效果的文章》。赞!
发表于 2023-11-23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闲云也和老师的一篇谈太极拳效果的文章
发表于 2023-11-23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武术,中医,文学,艺术,哲学等这些没有“公式”,“定理”等量化指标可以度量,实查的科目都是属于“感性”体验,难以“理性”解释的。因此,可以百般分辩,甚至莫衷一是,但总有个大概率的,可以依据的大体规律可寻。比如,练习太极拳有利身体健康成为共识,不当运动会造成伤害也是常识,人们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从事各类活动。
    它的难度在于得到了好的效果,就是对的,而人们难以准确针对自身情况做出正确的指导方针,于是乎各种乱象也便层出不穷,有些人也便糊涂了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休闲在清迈 发表于 2023-11-23 11:43
欣赏闲云也和老师的美文佳作《一篇谈太极拳效果的文章》。赞!

谢谢你的支持!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7-1 02: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